"下广"路上菏泽人:与天博弈,最好的时候赚足了钱

2015-04-09

 

花农李保卫将牡丹封包 

 

每一棵“下广”的牡丹都要将叶芽绑住,防治叶芽被碰坏 

 

李保卫说,以前在广州卖花时,花农们都住在这种被称作“庵子”的简易住所里 

 

“下广”让很多村民们富裕起来,近年来许多村民都买了汽车 

 

花农李宝玉多年“下广”后还是选择在家进行牡丹催花 

 

花农们说,家中的大棚对不良的天气是一种抵御 

  大众网菏泽12月11日讯(记者 张鹏)到今年,45岁的李保卫已经连续“下广”催花21年了。从1995年开始,每年农历10月底,他都会带着一批待催的牡丹,随着浩浩荡荡的大部队,南下广州进行牡丹催花。今年也不例外。6天后,他将再次启程,将打包完成的牡丹苗运到广州,而今年的行情怎样,按照他的话来讲,“就只有看老天了”。 

  被“下广”吸引,23岁到广州当学徒 

  第一次去广州时,牡丹办事处李集村的李保卫还是个23岁的大小伙子。 

  离春节还有2个多月的时间,是菏泽花农“下广”的日子。建国以前,菏泽牡丹的主要出路就是运往广州销售,每年春节前,花农们带着牡丹到广州,通过催花技术,进行反季节销售。“下广”是菏泽民间的俗称,“下广”催花的花农则主要来自牡丹区牡丹办事处,这也是他们致富的重要途径。 

  1993年,毕业不久的他在“下广”魅力的吸引下,跟着师父到广州学习牡丹催花技术。“那时候催花牡丹刚兴起不久,听人说有钱赚。”赚钱,是那个时候人们“最想干的事”。于是,啥也不懂的他跟着师父上路了。 

  “把货装上火车之后,我们也就买了票,提前到广州等货来。”李保卫口中的“货”就是要带去广州催的牡丹。科技不发达的90年代,电话是十分奢侈的。为了能够保证在准确的时间等到拉着牡丹的火车,花农们选择提前到广州等牡丹。 

  等火车到后,再找车将牡丹转运到百里远的花卉市场,经过50天的催花,使牡丹开花。“只要能开花,一般就能挣着钱。”看着师父催出来的牡丹花被广州的市民“一抢而光”,小小年纪的他在心里萌生了要自己催花的想法。 

  在最好的时候,赚足了钱 

  两年后,觉得自己已经掌握催花技术的李保卫回家自己搞起了牡丹催化。1995年,带着自己培植的300棵牡丹来到广州。 

  “自己做牡丹催花之后,才知道里面的苦。”当学徒的两年,李保卫只是个给老板帮忙的小工,什么事情都有老板顶着,等自己做了之后,租地、水电等千头万绪让他很不适应。 

  在李保卫家旁边的空地上,记者看到了一个简易的“房子”:主体是一张2米长、1.5米左右宽的床,上面靠竹子支撑覆盖着几层雨布,形成一个镂空的圆柱体。“我们在广州一般都住这样的房子,下大雨时,里面都可能滴水。”李保卫说,在90年代,这样的住处都是“豪华版的”,“大部分花农都是找个帐篷睡在地上。” 

  但尽管这样,李保卫依然很有干劲,“大多数的牡丹还是能够适时开放的,只要牡丹开了,就发财了。”那时候,一个“桃”(一朵花)能卖50元,一盆花卖个五六百元不在话下。 

  “第一年‘下广’正赶上了好时候。”李保卫催成的牡丹花拿到市面上很快就能卖完,他已经忘了当时赚了多少钱了,但是他记得,赚钱之后他回家就买了一辆摩托车,“花了7、8000呢,当时村里几乎没有买摩托车的人,骑在村里别提多有面子了。”说起20年前的事,李保卫眼里依然泛着光。 

  在之后的十多年里,像李保卫一样的菏泽花农,“在最好的时候,赚足了钱。” 

  与老天博弈,20年来他一直在坚持 

  随着科技的进步,牡丹催花的技术越来越成熟,越来越多的花农在春节前带着牡丹到南方催花,“直接降低了催花牡丹的销售价格,去了运费,租金,一季下来挣不了多少。”李保卫越来越感觉生意难做了。 

  “那时候,带个500棵牡丹已经算是‘大户’了,如今不带个1000棵牡丹根本赚不着钱。”李保卫说,那时候,一个“桃”都能赚个好几十元,几百盆牡丹卖完后回家,“腰里里都是鼓鼓的。”而现在,不仅运费等成本增加了,人的劳动量也随着牡丹数量的增多而增加了。 

  除了牡丹数量增多对催花牡丹价格的影响外,最“致命”的还是天气。“我们就是靠天吃饭的。” 

  因为在广州租的催花场地都是室外的,刮风下雨牡丹都得承受着,天气也主导着花农的收成。“天气冷了或者热了,都会影响花期。” 

  2008年雪灾封路,牡丹已经催熟,“但客商有些被堵在广州外,有些被困在城内,总之出不去。”那一年,因为在广州“路子比较熟”,李保卫平稳挺了过来,但多数的花农却大伤元气,甚至有些花农连回家的车票钱都是借的。 

  李集的李宝玉曾经在广州也是“数得上名的”,7年前,他选择了不再“下广”,“靠天的饭不好吃。”以前的事,李宝玉不愿多说。 

  6天后再下广州,“大不了明年再来呗” 

  就是这样在与“老天”的博弈中,像李保卫一样的花农们一路还是走了过来。 

  2012年底,“整风”运动在各地风靡。不知道市场的菏泽花农们依然像往常一样带着牡丹来到广州,但来到广州之后,花农们才发现,“很多单位不再买花了,仅靠零售基本上卖不出去多少。”那一年春节,菏泽许多花农的年都没过好。 

  “一踏上回家的火车,整个人都轻松了,想想事已至此,乐观点还是比较好的。”虽然生意没做好,但是李保卫还是保持着乐观的心态。 

  第二年,菏泽三分之一的花农不再“下广”。然而,倔脾气的李保卫还是坚持着,“我在广州20多年了,老客户还是有不少的。” 

  “每一年都有赔的,也有赚的,你想干就得赌。”在花农中,流传着这样一句话,“辛辛苦苦一整年,到了年底全赔完。咋办?明年再来呗!” 

  虽然“下广”的花农逐渐减少,今年菏泽还将有15万棵牡丹将再次南下。李保卫也已经买了12月17日的火车票,他的1000余棵牡丹也和同行的花农一起封包完成……50天后的广州,对这些花农来说还是个未知数。 

   

(责任编辑:靳红标)